「2023替代能源及碳中和國際論壇」,主講者教授、專家、以及與會貴賓代表合影。圖/李水蓮
氣候危機在即,全球已有135個國家宣示淨零碳排,歐盟和美國也規畫對進口產品採取碳關稅,減碳已不是環保問題,而是經濟問題。各級產業如何因應措施,並落實企業社會責任及環境永續發展,由中華替代能源協會、逢甲大學綠色產研中心、產業發展基金會主辦;四維企業、量子工程顧問公司協辦,19日在逢甲大學舉辦「2023替代能源及碳中和國際論壇」,期盼在2050年前達成淨零碳排,這也是臺灣的目標。
當天邀請多位專家學者以替代能源爲題包括:臺灣碳捕存再利用協會理事長談駿嵩教授的「負碳技術:CO2捕獲封存與再利用」、羅馬俱樂部國際會員程一恆博士的「小型核能發電及高溫制氫技術之最新發展」、臺大材料科學暨研究所特聘教授林唯芳的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發展現況」、中華替代能源協會理事長江彥雄博士的「SOFC及SOFE之最新發展及其工業化應用」、中技社研究員郭華軒博士的「固態電池產業發展趨勢」、逢甲綠能碩士學程兼副教授林孫基的「rPET超臨界CO2之物理髮泡技術及其應用」、逢甲大綠色產品研究中心主任朱正永教授的「綠氫發展與應用」等發表。
量子工程顧問公司董事長暨四維企業董事林德培教授表示,歐盟將開出「碳關稅」的第一槍!歐盟執行委員會公佈《歐洲綠色新政》,希望在2030年達到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55%之階段性目標。未來在2050年,歐洲可實現氣候中和的中長期減量目標。此外,歐盟預計在2023年10月試行至2026年底、2027年正式施行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。CBAM是歐盟對進口到當地的碳密集型產品,依據碳排放量,進口商須完成採購相對應的CBAM憑證,產品才能進歐盟。
林唯芳教授提到,被稱作第三代太陽能電池「鈣鈦礦」,可透光又可發電,已逐漸走出實驗室邁入商業階段,目前臺灣大學材料系與丹麥、波瀾、捷克等共同發展的歐盟計劃可以產業化用於溫室的綠色供電設施,被認爲最有潛力替代矽太陽能電池技術。
小型核能發電及高溫制氫技術,是挑戰也是機會。程一恆博士指出,高溫氣冷式反應器無爐心熔穿之虞,加上超臨界CO2循環,無輻射泄漏問題。目前德國THTR300MW反應器、中國威海石島灣的200MW反應器,以及高溫氣冷球粒堆電熱供應駁船式反應器可固定供電,從這些角度來看安全無虞。此外,固態電池可以解決能量密度和安全問題,但是距離實現商業化還有段路要走。未來在全球淨零碳排下,期待更多元的替代能源產業落實永續發展願景及產業競爭力。